• 1
  • 2
  • 3
  • 4
  • 5
当前位置:高层次人才网>留学生招聘>留学生创业> 海归创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海归创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工作地址:招聘职位:学历要求:发布时间:2015-07-23 发稿编辑:高层次人才网

远渡重洋去留学,学成后在海外就职并站稳脚跟,这曾是不少人理想的职业发展路径。但时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归国。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究竟是不是海归们创业的好地方?

有人说“创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有人被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琐事折腾得不胜其烦……海归们具有国际参照系的真实评价,或许能对上海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有所启发。

留学人员在沪创办4800多家企业 经营产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记者近日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国专家与留学人员工作处了解到,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2万多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总数达4800多家,创业数量以年均100多家的速度增长。

目前,本市已有张江、嘉定、漕河泾、科技创业、虹桥临空、莘闵、徐汇、宝山、杨浦、普陀、南汇1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空间布局。留学归 国人员在沪创办的企业,一半以上在留学人员创业园中,注册资金超过7亿美元,并且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领域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计 算机、软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留学人员创业数量以年均100多家的速度增长。

11家园区依据自身优势产业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张江园区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

●嘉定园区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光机电;漕河泾园区的航天航空、环保;

●莘闵园区的电子信息、新材料;

●虹桥临空的现代商贸业、航空及物流业;

●杨浦园区的现代设计、科技金融、教育服务业;

●徐汇园区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

●南汇园区的医疗服务、器械制造。留学人员创业园内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展讯通信、新傲科技、微创医疗等公司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奖励。其他许多科技企业也都拥有自身核心技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政策,大力吸引和扶持留学人员来沪创业。

●为留学人员企业提供政策优惠。

●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一门式”服务。

●组织留学人员参加国家人社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申报工作。

●运用“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平台支持创业企业,11年来,已累计资助2787人,资助总金额近4.8亿元,对入选的创业项目每个给予20万元的资金支持。

●注重市区联动,鼓励区级财政和社会资金对留学人员企业支持。

本报记者 鲁哲

段浩 一项原创技术的“漂流记”

段浩,34岁,毕业于美国休斯顿大学,在美国公司工作几年后,回国在美资企业又干了五六年,月薪税后12万美元。2年前,他辞职创办“泽方新能源技术有 限公司”。“回国创业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现在中国的大环境支持创业,我很多同学都回国了,这是一股风潮。对创业来说,我们碰到了最好的时代。”

挫折:新技术谁愿试错

段浩创办的“泽方能源”,核心技术“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他父亲研发,主要是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采岩层中的原油,为油井增产。段浩的父亲曾在美国留学,主 攻生物学;母亲供职于中科院。还在美国留学时,段浩就经常跟导师、同学交流这项技术。“一开始我们想运用在土壤修复术上,后来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下,决定转 为油井增产。”

“中国并非贫油国,只不过现在没有好的方法与技术把原油开采出来,有70%左右的原油还沉淀在地底下。哪怕只是把那沉淀 在地底下1%的原油开采出来,也会大大改变我们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明确了技术方向,段浩认为一定会在中国市场大有突破,没想到却不顺利。“一是石油行 业壁垒高,市场准入门槛高,在运用新技术上比较保守;二是试错成本太高,尤其是高科技领域。”

段浩介绍,对一些前瞻性的高科技,美国有非营利组织发布测评报告,比如在清洁能源领域,前100名高科技公司定期有榜单发布,这种榜单对新技术推广、投资人研判都会起到推动作用,国内这方面就比较欠缺。

无奈:先转攻海外市场

虽然泽方能源是2年前才创立,但这项技术段浩父子已经摸索了8年多。“我一开始一门心思发展国内市场,首先在延安的油田做实验。“当时是一口井一口井去 谈、去试验,跑采油公司、采油厂、采油大队,慢慢积累了200多口井的实验案例,有了一批数据。但大面积在国内推广非常难。”

开始商业 化运作后,泽方拿到了上海起点创投基金的千万元投资。在投资人的建议下,段浩开始转攻海外市场。“新技术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落地,而要选择先在海外发 展,有点尴尬,有点无奈。”段浩坦言,这与他创业的初衷有点不同,“中国市场明明很大,我们的技术从社会效益上说也是很可观的,但目前我们只能耐心等 待。”段浩相信,国内市场迟早会打开。

这项技术进军国际市场后,发展速度奇快,段浩的海归背景对拓展国际业务大有帮助。“我通过美国的 行业社交网站LinkedIn,认识了第一个客户:一个叫Frode的英国人,在美国有自己的石油公司。通过邮件往来便签订了泽方在美国的第一份商业合作 合同。”慢慢地,通过口碑效应,段浩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的大门。“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马来西亚等都有我们的项目,今年我们计划在美国签约200口油 井。”

期待:业务都放在上海

段浩很希望把公司业务都放在上海,“很多上海的创投机构都对我们的技术很感兴趣,张江高科园区也邀请过我们入驻,但就初创期而言,上海的创业成本还是略高。”

段浩目前把公司放在苏州。“各方面优惠很多,比如不管租多大的厂房,第一年免费,第二年半价;海归创业,有10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200平方米的办公 空间,都是2年免费使用期;人才公寓,每月600元拎包入住,很适合我们这种初创者。”但段浩坦言,随着公司业务扩大,将来一定会搬到上海发展。“国际化 交流的便利以及人才水平,上海还是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本报记者 叶薇

周敏 “从0到1”的原创何其稀缺

从中国东岸的上海到美国西岸的硅谷有大约12个小时的飞行航程,对于归国创业的周敏来说,这不仅是太平洋的跨越之旅,也是她实现中国科技创新创业梦的旅程。

清华—硅谷—上海

199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周敏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1997年取得材料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13年间,她当过高科技企业罗克韦尔科研 中心的高级科学家,也曾是联合利华风险创投的高级合伙人,却始终关注高新科技。2010年,周敏回国,在杨浦区创办了上海遨问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瞄准 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国际一流水平的硬科技创业项目,发展迅速。

遨问募资管理的“海创一号基金”目前已经投资项目11个,其中海外项目2个(都在硅谷),国内项目9个(其中7个为海归创业项目),取得很好的回报。今年,遨问将完成第二只基金的募集,规模为4亿元,将继续关注新材料、能效和高端制造等“硬科技”的海归创业企业。

自己创业再投资创业

周敏感受到了上海吸引海归创业土壤的优与劣:相对来说,上海的人文和生活环境比较国际化,对海归人才来说更为适应;政府和市场比较规范和透明,与国际接 轨较好;相对二三线城市,更容易吸引人才。然而,在上海招聘技术、研发和商业人才,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创业企业招聘商业、技术和销售高管并不容易, 工程师文化和企业文化不浓,而团队建设对于每个创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上海国企和大型企业很多,拥有市场和渠道,而海归企业拥有技术,两者其实可以 产生很好的合作,但实际上相互接触的平台和机会并不多。投资海外,对周敏来说“把技术引进到上海落地”是动机之一,她发现,目前欧美投资“硬科技”的风投 不多,在欧美投资价格不比国内高,利用一些欧美投资领域的价格低谷,通过投资引进海外技术或将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现在正是好时 机。

创新风投的中外差异

Paypal创始人、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PeterThiel)最近的畅销书《从0到 1》中提到,推动人类进步的科技创新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发明,而中国一直在做和最擅长做的是“从1到N的复制拷贝”。蒂尔的犀利评论令周敏深感刺 耳,但静心对比在美国和在国内各5年的风投经历,的确证实中美风险投资所支持的创新企业存在巨大差异。

从投资主题看,中国风投75%投给“从1到N”的项目,12.5%投资进口替代,12.5%投资“从0到1”的原创项目;美国风投则100%投资“从0到1”的原创。从投资阶段看,中国风投75%投资中后期,美国风投投资早期。

从知识产权看,中国风投对知识产权的投入不到每年投入的1%,最注重团队市场能力和销售能力;而美国风投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小企业成立之初就把知识产权保护放在首位。

从目标市场看,中国风投多数以中、低端市场为目标,以低价格抢占市场,企业一开始就希望以营销养活自己;美国风投目标为“新”市场、高端市场。 本报记者 易蓉

黄俊杰 理想的创业是英雄不问出处

2007年创业,第一个项目主要做系统集成,帮别人开发APP、做网站,中国台湾市场太小,从2013年开始转向了新加坡,主攻图像识别技术。台湾人黄俊杰创立的“爱闪拍”,去年刚刚从新加坡转到上海发展。对他来说,创业遇到的最大障碍是高端人才和诚信环境的缺乏。

业务发展很快 人才招揽很难

“爱闪拍”是一个基于手机识别技术的图片搜索应用,为商家提供B2B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用户只需打开相关APP调用摄像头拍摄或扫描,系统便会自动上 传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从数据库中匹配后给出辨识结果,即商品的相关信息和评论,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5秒。同时,可以根据商家需求在辨识结果内加入购买按 键,令用户能够通过手机一扫商品直接下单。2014年起,爱闪拍开始在中国大陆拓展,并把总部放在了上海。“我的团队人不多,但不少海归,比如合伙人毕业 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研发人员也有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的。在创新研发领域,海归人才更有优势。”

黄俊杰把业务放到祖国大陆后,发展速度非常快。“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比美国都大,各方面的应用也很多,这是我们的机会。”

但令他苦恼的是,上海在这一领域的高端人才非常稀缺。“工作经验超过3年、有做项目经验的人才非常难找,稍微有点经验的技术主管年薪是30到50万元,是海外同类型人才的两到三倍,对我们这种创业公司来说,人才成本太高了。”

其次,在上海招收初级人才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创业公司做产品需要很有想法,有拼劲,但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福利待遇,很少有创新意识。”

入市门槛很高 合作变化很快

80后的黄俊杰之前在中国台湾、新加坡都做过项目,相比较而言,中国大陆商业合作的诚信度有所欠缺。“谈好的合作,随时随地会有变化,付款时间和方式、交货时间、项目合作的形式等都有可能变化。一份合同签好了,但可以运作的空间却很大,这其中就很容易发生争议。”

尤其是“爱闪拍”团队有海归背景,海外客户又很多,“做事风格会有很大的差异,大家都会花相当长时间去适应,但这种适应并不利于培育好的创业环境。”他认为,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归甚至外国人来上海创业,这方面上海应该做表率。

“在美国创业,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的技术好,就会有人来给你做风险评估,大公司也可以用你的技术。但在国内,进入市场的门槛很高,如何说服别人用我们创业公司的产品,这个过程很艰难。”

本报记者 叶薇

黎炜 海归创业不应有“特权”

黎炜,堪称熟悉海归创业的“非典型”海归创业者。复旦历史系本科毕业,当过两年历史老师,十多年前,他去德国读完近一年语言班便回国读MBA。凭着对历 史的热爱,MBA毕业时,他决定开拓一种与众不同的“历史书”——数字博物馆。他与同学一道创建了上海风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梦想着有一天,想一睹南太平 洋毛利人的文物或是古埃及图坦卡蒙法老的面具,只需在家轻点鼠标。

创新创业应人人平等

创业之初,黎炜带领团队参与过 国家、省市博物馆的虚拟现实项目,并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支持下,开拓英国、法国等欧洲市场。随着公司慢慢走向正轨,黎炜也积累了丰富的公司管理和项目 运作经验。他发现,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草根,创业都亟需更多制度创新式的“创业保育”。于是,开始考虑个人转型——为中小微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不 是学历越高、求学背景越鲜亮,越容易成功。很多创业实例证明,海归创业最初往往不适应中国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文化,即使凭着商业计划书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拿到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大部分进入真正的市场肉搏战后,也被大浪淘沙,不见了踪影。”身上贴有“海归创业”标签的黎炜坚持认为,创新创业面前人人平 等。

流程繁琐让人团团转

“真正的创业者需要的往往不是政府分钱分物分项目式的‘强心剂’,而是更多普惠式、制度创新 式的‘松绑’。创业者办公司、建团队的过程中,应让办事流程真正简化、便利、顺畅起来。”在给众多中小微创业公司“做保姆”时,黎炜发现,繁琐的月月报税 流程就像“紧箍咒”,困扰着几乎所有初创期的小公司,包括海归创业。“许多中小微企业的项目创意好,市场前景广阔,投资者也很感兴趣。就是因为初创期财务 混乱,有的连账本都没有,风投只得无奈放弃,因为若其后期上市,最初无序的公司账目将是最大的障碍,几乎无法逾越。”

黎炜告诉记者,其 在英国的企业36个月才报一次税,而在上海却是“月月报”且流程复杂,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胜任。现有的企业用工、社保、公积金制度,更大大耗费了中小微企业 人力和时间成本。黎炜听过不止一位创业者“大倒苦水”:企业录用一名员工,先跑劳动局办理用工。然后,到社保中心给该员工开户,再去公积金中心。然后,工 行、建行“一日游”,分别开户才能缴纳社保和公积金。要办妥一位新员工的录用,最少需要三四天时间,各类政府部门更是要跑五六趟;而辞退一位员工,整个过 程又得照样重复。显然,创业者办公司“团团转”,是因为政府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员工录用属于劳动局,社保和公积金又分属不同机构,就连缴费账号都是各有各 的指定银行,跨行办理行不通。

“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完全可以简化流程。每个人一个社保账户和公积金账号,录用企业只要按时为员工缴 纳即可。”在黎炜看来,简化创业者开办公司,以及关系日常经营的相关行政流程,才是解决创业难的“及时雨”。例如,国家正在推行的企业创办“三证合一”就 是急创业者所需,又能为所有创业者共享的制度创新。 本报记者 马亚宁

专家观点 创新创业 生态体系 尚未完善

吸引身怀绝技的海归创业,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来,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一环。在日前举行的复旦大学双周理论座谈会上,该校多名从事创新研究的学者表示,当下中国,需构建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才能催生新一轮海归创业潮。

复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张陆洋:

我国在创新创业的支持上,行政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但在市场环境和金融支持环境方面,仅仅是刚起步的阶段。现在的创新创业还存在“五个失灵”——理论失灵、市场失灵、系统失灵、制度失灵和人才失灵,这些制约着许多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复旦大学原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赵文斌(曾长期负责学生及海归者创业的支持工作):

约10年前,复旦曾支持过一家创业企业,在计算机学院投资,当时,不少优秀的复旦学生就做二维码,甚至三维码也做了出来,但可惜的是没有形成产业链。谁 也没想到10年后,二维码竟这么普遍。能不能将各类资源整合,能不能找到市场,这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否则,即便拥有再好的技术,也是没有价值的,更是一种 浪费。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投递招聘简历时请注明来源于:高层次人才网 https://www.gccrcw.com/,提供硕博招聘信息研究生人才招聘信息。

最新招聘岗位

    网站介绍|隐私声明|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新浪微博|驻外大使馆|高校就业办|会员登录|微信群|企业资质|硕博QQ交流群|微信宣传渠道|免责声明|
    在线求职 投递简历 意见反馈

    客户服务热线:

    010-89684656

    投递简历:gccrcw@163.com

    意见建议、投诉邮箱:gccrcw@163.com

    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求职平台---高层次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