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当前位置:高层次人才网>留学生招聘>留学生动态>一个海归博士后的地震预警梦

一个海归博士后的地震预警梦

工作地址:招聘职位:学历要求:发布时间:2014-03-09 发稿编辑:高层次人才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海归博士后王暾开始着手研究地震预警技术2008 年汶川地震后,因一名海归博士后的介入,国内地震预警的江湖被搅动得波涛汹涌。从云南巧家地震到雅安芦山地震,几乎每次经历比较大的地震,地震预警江湖的“各派”之间都要引发一次大的波动。

在 这 样 的江湖里,有民间预警的成功与随之而来的质疑,有社会对预警的期待以及失落,更有官方与民间关于预警系统建设的争议与争利……

如果有地震预警系统,能够与地震横波赛跑,就能为地上的人争取数秒的逃生时间。

根据《西北地震学报》2012年12期的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伤亡率可减少14%;预警时间为10秒,伤亡率可减少39%;预警时间为20秒,伤亡率可减少63%。汶川地震时,若有地震预警系统,可减少人员死亡2-3万人,避免2-3万个家庭的生死离别。

但历史没有假设。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5年前的那场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悲伤散落一地,至今未能消弭。

>> 用科技守护生命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汶川等地建了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搜集数据,进行试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资金完全断了,账上只有1块4角钱。”海归博士王暾感慨。

汶川地震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38岁的王暾是其中之一。

“在国外的时候,我只是想着当一名大学教授。但地震发生的当天,通过电视看到悲惨的状况,我立即意识到必须回去,作为四川人,要为家乡做点事。”王暾说, 从那刻起,自己开始搜索地震预警的信息,发现地震预警只在日本等少数国家应用。他决定回成都进行预警系统的研究,于是带着在国外筹集到的300万元启动资 金回国。

王暾原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在2008年之前,他还在欧洲高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后,研究的专业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

“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王暾回到国内后,成都高新区也在第一时间为他提供了创业场地以及20万元的资助。2008年6月,王暾在成都组建了研发团队,并成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地震预警技术。

他们在汶川等地建立了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搜集数据,进行试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资金完全断了,账上只有1块4角钱。”他感慨。

“科技守护生命。”这是王暾所坚守的信念,也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网站显著位置上的一句话。“实实在在给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保障”,王暾说,四川经历 过伤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而此时也应该用我们的技术去回馈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尽量帮更多人减轻灾害的伤害。此后的时间里,不断失败,不断计 算,王暾和他的团队慢慢取得成果,开始利用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速度的原理,进行软件的开发和试验。研究所成功解决了有感地震的误报和漏报问题并通过 了检验。

王暾介绍说,自2009年以来,减灾所在汶川地震两万平方公里的余震区布置了102个预警仪,每个预警仪相隔约15公里。密度远大于全国地震台密度。当纵 波发生时,102个预警仪的数据传到位于成都的预警中心综合分析后,预警中心再将地震信息发布给终端——安装了接收软件的电脑、手机等,发出警报。完成这 一切仅需5-7秒。

当王暾带领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取得一定的成功后,有媒体称:一个海归博士后,一个民间研究所,五百多个体验者以身试震,65次预警弹无虚发高层次人才网,是否可以创造中国地震预警的奇迹?

>> 民间预警的“成功”?

有媒体报道,4月20日芦山地震当天,成都一位市民清早起床后,手机上突然出现预警信息,他抓起衣服从5楼跑到楼外,10多秒钟后,地震到达。

价值1.6亿元的地震预警系统,在2011年6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当时便布设在两万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区域。“如今已经遍布40万平方公里。”王暾说, 他所建立的成减所拥有布设在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8省市的1212台地震监测仪器、预警中心、实时发布和接收系统,号称全球最大。

在此之前,2011年4月25日13时5分45秒,汶川发生2.7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用了4秒时间,向成都市民发出“22秒”的预警时间。“这是 减灾研究所成立之后的第12次成功预警地震。”王暾把这次预警画作一个“惊叹号”,这是他的地震预警系统试验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仅到2012年5 月,就成功对130次余震实施了预警。

今年1月研究生人才5日,高新减灾研究所通过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这是国内第一次微博预警成功。2月19日,云南巧家发生地震,高新减灾研究所通过手机、计算机、专用接收终端、微博等进行了同步发布预警。

“在经过了1200次实际地震检验后,这套命名‘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成为世界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王暾说,这套系统通过电视、微博、计算机、手机、专用预警接收终端为民众服务,有30万人正在使用,其中手机用户两万多。

这套系统与成都、汶川、北川等地的中小学校联网,在台网中心监测到地震信号并发出预警后,联网学校的校园广播自动发布预警信息,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有媒体报道,4月20日芦山地震当天,成都一位市民在清早起床后,手机上突然出现了预警信息,他抓起衣服从5楼跑到楼外,10多秒钟后,地震到达,当他再回到家中时发现,房顶中间位置的吊灯砸在自己逃生前所站的位置。这是成都28秒地震预警的最具说服力的细节。

提前28秒预警成都,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顿时成为媒体和社会追逐的热点。在地震之后的一周内,王暾每天至少也要接受数十家媒体的采访,而高新减灾研究所的 手机客户端,从地震之前的4000暴涨到20000,其网站因点击量剧增而一度瘫痪。然而,在部分地震预警专业人士眼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这样的民间机 构预警的成功,有被夸大的嫌疑。

在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研究所所长杜文康看来,王暾所称的“节省28秒”,事实上其第一报的震级只有4.3级,成都市预测烈度只有1.6度,“在业内人士 看来根本不需要预警”。此外,“成功预警”的云南巧家地震,因震级低于5级,实际上也无需预警,只能称之为“速报”。而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监测中心副主任郑 松林,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做了类似的表述。

有媒体报道,就在云南发生地震的当天,2月19日,距离成都更近的四川三台也发生了震级差不多的地震,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并没有测出这次地震。

>> 官民之争

存在还是被误读?

“如此简单的地震预警,民间能够做到,为什么官方的地震局不能预警呢?”杜文康无奈地说,每一次地震发生,官方地震台网,便要遭受同比例的责难。

不管怎样,社会所看到的是民间预警的成功,以及民间机构地震预警所使用的那套并不复杂也不是很昂贵的系统。

“预警的原理并不复杂,而技术的可靠实现过程则难度不小。”王暾说,只需要在地震可能发生的地方,安装一个价值13万元左右的地震预警仪,当地震发生之 后,地震预警仪通过感应以电波的方式将数据传递到位于成都的预警中心,预警中心再经过5-7秒的时间,自动测算出地震波还有多少秒到达指定位置,便将到达 时间和地震发生时间的时间差,发送到终端,发出预警警报。

“如此简单的地震预警,民间能够做到,为什么官方的地震局不能预警呢?”杜文康无奈地说,每一次地震发生,王暾出尽了风头,而作为官方机构的地震台网,便要遭受同比例的责难,甚至被媒体和社会延伸到官民之争的境地。

杜文康解释道,从技术来说,一套能够准确发出地震预警的系统,除了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外,在地震带至少有三个部分,对周边环境要求非常高的测震仪器来作为地 震预警的主干;测算位移与加速度的强震动仪器作为地震预警的血肉,以及烈度计作为地震预警的毛细血管。“只有全身健全、有骨干有血肉的地震预警系统,才能 给社会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一个测震仪器大约40万元左右,强震动仪器大约10多万,烈度计只有几万元。”杜文康说,现在高校招聘高新减灾研究所进行预警的,只使用了强震动仪器,具有相当 的不准确性,尽管费用比较低,但如果在仪器旁经过一辆重型卡车,可能就会导致把强震动仪器的反应,误作地震信息进行发送。

“从技术上,王博士所进行的地震预警,非常不完善。”杜文康说,现在地震局不能向社会预警,一是因为目前地震台网监测的密度达不到预警的要求,技术还不够 成熟,二是尚没有地震预警的相关立法,没有预警错误免责的规定,而地震局作为官方机构,必须慎重,贸然向公众发布,不仅不会带来正面效果,还有可能带来恐 慌与麻烦。“作为一个企业,报错了也就报错了。但作为政府,报错了怎么交待?”

作为官方的地震系统,以技术不够完善来消解社会因地震预警所提出的官民之争。但是,杜文康作为四川省地震台网监测研究所所长,自从2008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后,始终没有去过这个民间机构考察。

而所谓的官民之争,在王暾这里并不是技术之争,而是科技力量遭遇僵化体制的困惑。

尽管王暾一直称,自己研究所的一半资金都来自政府,研究所能够取得如今的成果,离不开地震系统的支持。但他也会向记者强调自己的一段遭遇:之前去给某地地震局推广预警技术,人家直接说,“我们自己会搞一套预警的,你们回去吧。”

>> 至少还要5年

才能预警?

据杜文康讲,中国地震局早在2010年年初就启动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项目申报。预计项目实施5年后,可实现全国范围的地震烈度速报和4个地区的地震预警。

官方的确也在弄一套预警系统。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预警研究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中国地震局也向科技部申请了一项地震预警研究课题,并委托福建省地震局组织实施。由福建省地震 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军牵头,分别在福建和北京、兰州等地开展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研究,但这两个示范网都没有正式运转。

今年2月22日,福建地震局在新闻发布会称,《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项目各项研发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系统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地震局宣称要用五年时间建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如果要有效缩小地震预警盲区、减少误报和漏报,就要提高台网密度、观测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杜文康说,实现地震预警的合理台站间距应该小于30千米,但目前全国范围内台站平均分布距离有100千米。

据杜文康讲,中国地震局早在2010年年初就启动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项目申报,2012年12月,该项目正式进入国家发改委立项审批阶段,“该项目大约需要资金20多个亿。”

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这份项目报告的详细内容。内容显示:该工程将对现有地震台网、强震动观测台网进行适当改造和新建,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 海地区及新疆西北部地区建立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平均台站间距25千米左右。预计项目实施5年后,将有超过5000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点,可实现全国范 围的地震烈度速报和4个地区的地震预警。

“有了地震预警系统,还要为预警信息发布加上法律的保护。”杜文康说,国家必须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主体、触发条件及预警信息内容、发布对象、法律问责等做出规范。

“即便地震预警系统建立了,但要发挥其作用,还是有前提的。”杜文康说,建筑物抗震能力较高、民众受到良好的地震逃生知识培训。如果地震预警了,民众依旧是手脚慌乱不知所措,地震预警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民众应对灾难的素质以及日常逃生的训练,显然比预警更重要。”杜文康如是说。

(原标题:一个海归博士后的地震预警梦)


投递招聘简历时请注明来源于:高层次人才网 https://www.gccrcw.com/,提供硕博招聘信息研究生人才招聘信息。

最新招聘岗位

    网站介绍|隐私声明|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新浪微博|驻外大使馆|高校就业办|会员登录|微信群|企业资质|硕博QQ交流群|微信宣传渠道|免责声明|
    在线求职 投递简历 意见反馈

    客户服务热线:

    010-89684656

    投递简历:gccrcw@163.com

    意见建议、投诉邮箱:gccrcw@163.com

    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求职平台---高层次人才网